領導介紹 政務動態 公告信息 領導講話 重要講話 統計信息 發展規劃 法律法規 規范性文件 部門文件 人事信息 重點工作
人事信息 重點工作 行政執法 科普宣傳 參政議政 工作流程 工作規則 其他信息 辦事指南 大事記 建設規劃 招標公告
當前位置:首頁  -> 發展規劃
黑龍江省通北林業局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和中長期規劃
2017-12-29

 

黑龍江省通北林業局

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和中長期規劃

 

第一章  通北林業局“十二五”時期發展回顧

一、自然概況及基本情況                                                    

1、地理位置

通北林業局地處小興安嶺北緣南支脈布倫山系的緩坡丘陵地帶,地跨北安、海倫兩市,局址設在北安市通北鎮北側,隸屬于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地理座標為東經127°15′00"---128°00′00",北緯47°37′00"---48°36′00″。施業區東臨沾河林業局,南接綏棱林業局,西與北安市林業局及建設農場相連,北與長水河農場接壤,施業區總面積309,800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98,647公頃。交通便利,有哈黑鐵路、綏北高速

2、地形地貌

通北林區地質帶屬小興安嶺古生代隆起褶皺帶的側翼,母巖以花崗片麻巖為主。地形為漫崗丘陵和低山低丘陵。全區海拔高度在223米至565米之間,平均海拔高度為385米。山體是南坡短北坡長,總的地勢是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平均坡度為3°-5°。地貌特點是地平、坡緩、溝塘寬,水濕沼澤地比重大。

3、氣候水文

通北林業局屬于北溫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侯區。冬季漫長干燥、寒冷;春季回暖快、少雨多大風;夏季溫熱多雨,光照時間長;秋季短暫,氣溫下降快。全年平均氣溫在-1.5℃至2.5℃,月平均最低氣溫達-26℃(一月),最高氣溫20℃(七月),全年穩定通過10℃的積溫為1700℃——1800℃,無霜期為80——140天,一般初霜期在九月初,終霜期在五月中旬。地處第五、第六積溫帶,光照時間在2400——2500小時。平均降水量為65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6月——8月份。

4、土壤植被

通北林區土壤類型分為暗棕壤、草甸土、沼澤土三個地類,其分布規律主要受地勢影響,一般以河流和河谷洼地為起點,向兩側隨著海拔升高而呈規律性分帶狀分布。在山坡的中下部坡地分布著暗棕壤是主要的森林土壤,森林植被主要是針葉混交林、闊葉混交林、闊葉次生林;在河岸臺階地和溝谷邊緣地帶分布著草甸土,自然植被以草甸植被為主,生長茂密,伴有散生灌木和白樺;在河岸溝谷低洼積水地分布著沼澤土,自然植被是具有特殊的沼澤植物群落。

5、基本情況

通北林業局始建于1958年,1965年正式投產,設計總投資7,626萬元,建設規模為年產原木30萬立方米,制材年耗原木10萬立方米,國家實際投資6,731萬元,占設計投資的88%。建局50多年來,累計為國家生產商品材877萬立方米。總資產31,197萬元,凈資產10,148萬元。全局總人口56,844人,林區居民19,025戶,職工6,211人,離退休職工9,231人。全局共有基層單位33個,其中山上15個單位,山下18個單位。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森林工業體系和林區社會體系。

二、“十二五”規劃各項指標完成情況

1、主要產值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產值402,180萬元,比“十一五”期間的173,614萬元,增長了132%,其中:工業產值完成69,920萬元,比“十一五”期間31,907增長了119%;多種經營產值完成290,007萬元,比“十一五”期間的135,846萬元增長了113%。

 2、產品產量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累計生產木材3.4萬立方米,比“十一五”期間的17.5萬立方米減少80%;“十二五”期間牙簽完成21,150噸,比“十一五”期間的8,900噸增加138%,火柴梗完成10,650噸,比“十一五”期間的10,500噸增加30%,鋸材完成13,050立方米,比“十一五”期間的28,575立方米減少54%。

3、利潤指標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實現利潤 14,100萬元,比“十一五” 期間實際利潤增加21860萬元。

 4、營林生產情況

“十二五”期間按照天然林保護工程二期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培育管理辦法要求,林業局制訂相應的森林培育管理辦法,并完善檢查、驗收、審計制度。嚴格按方案立項,按項目管理、按設計施工、按標準驗收,實行規范化管理,實施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竣工驗收、審計制,以確保森林培育質量。

“十二五”期間更新造林完成7.3萬畝,比“十一五”期間的2萬畝增加265%,森林撫育完成78萬畝,比“十一五”期間的6.5萬畝增加1,014%,育苗生產完成145畝,比“十一五”期間的160畝減少了9%,森林病蟲鼠害防治9.4萬畝,比“十一五”期間的13.8萬畝減少了32%。人工林的保存面積由“十一五”期末的107萬畝增加到2014年的108萬畝,增加了1萬畝。 

5、基本建設投資情況

2011年-2015年累計完成基建投資191,033萬元。“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基建投資83,708萬元。

6、“天保”財政專項資金情況

“十二五”完成“天保”財政專項資金43,285萬元。其中:森林管護9,095萬元;教育經費6,195萬元;衛生經費1,985萬元;公檢法經費1,695萬元;公益性經費7,605萬元“社會保險補助費”16,710萬元“十一五”期間完成“天保”財政專項資金21,992萬元。

7、森林防火情況

“十二五”期間,森林防火工作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在做好常規性預防措施的基礎上,還從監測系統、通訊系統、阻隔系統、撲救系統等方面入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重進行了重點火險區的綜合治理。2011—2014年,共投入資金499萬元,新建2座、改建2座防火了望塔,各主要入山路口安裝了監控攝像頭。增設了3部400兆赫二級無線中繼站,配備了對講電話一體機,投入使用了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統和視頻會議系統。新修防火公路150公里,每年打燒防火隔離帶500多公里。新建了兩支局屬專業隊營房855平方米,維修車庫84平方米,購置了2020S型運兵車和北極星全道路越野車,補充了衛星定位儀、風力滅火機和野營裝備等。這些措施使我局連續十四年未發生森林火災,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8、棚戶區改造情況

借助國家棚戶區改造政策的契機,我們認真貫徹國家有關政策,在具體工作中,做到了“五個統一、三個結合”(統一組織、統一設計、統一采購、統一施工、統一分配,與廉租住房建設相結合、與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相結合、與商品房建設相結合),實現了“三個一”目標(沒有一個釘子戶,沒有一個上訪戶,沒有一個先拆遷后入住戶),率先在森工系統實現了局址消滅平房、住宅樓房化,山上消滅泥草房、住宅磚瓦化的目標。2011年改造面積37.5萬平方米改造7500戶,其中新建6000戶、改造1500戶。2012年改造4200戶,21萬平方米,新建1200戶、改造3000戶。2014年計劃改造500戶,2.5萬平方米,其中新建300戶、改造200戶。由于2014年雨季雨水過大,許多橋涵損毀嚴重,大宗建筑材料運不上去,影響了工程進度,計劃2015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設。

9、林區社會發展情況

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全力抓好社會事業建設,努力使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職工群眾。在發展社會事業上,重點“注重四個方面投入”,即注重對教育的投入。2012年,我們繼續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投入360萬元,為第一小學新建綜合樓一棟2400m22013年為第一中學新建教學樓一棟,面積5000m2,使學生和教師都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學習和工作。學生宿舍、食堂全部采用現代化設備,進一步改善了教學環境。注重對醫療衛生的投入,解決了職工群眾就醫難的問題。2013年全局有醫療衛生機構18家,其中,局址醫療衛生機構1家,社區服務中心1家、社區服務站2家,基層衛生所14所。學校醫務室2個。全局綜合醫院1家(二級乙等),公共衛生機構2家,分別是林業局衛生防疫站、局婦幼保健院(掛靠醫院)。2013年全局醫療機構有床位232張,其中局址醫療機構220張,各基層所12張。全局每千人口擁有病床位數4.2張。醫療衛生投入逐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十二五”期間建設了一所占地6900平方米、門診部樓房面積2700平方米的現代化醫院,其中住院部樓房面積2600平方米。加大建設社區服務中心,為各醫療衛生機構積極籌集資金購置各類先進設備儀器,各基層衛生所也在逐步加大投入建設,不斷改善醫療服務條件,拓展服務項目,基本滿足了全局人民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
    一是注重對民政事業的投入。重點建立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現有低保對象1192戶2426人,2011年以來共計發放低保資金5000余萬元。通過三次提高城鎮低保保障標準,從2011年的每人每月241元提高到現在376元。在城鎮低保管理上,不斷探索,日趨完善。從嚴格執行三級審批制度并規范了低保審批程序,確保城鎮低保工作公開、公平、公正。是困難救助工作扎實有效。一方面我們根據上級出臺的有關大病醫療救助政策,重點救助低保戶、貧困戶和優撫對象,使我局困難群眾就醫難問題得到了保障,有效地緩解了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另一方面對因病、因殘、因災等各種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家庭,給予非定期、非定量的臨時救助,著力緩解困難群眾突發性、臨時性生活困難。醫療救助機制更加完善,救助形式更加多樣。全局的低保對象全部加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同時對全局的低保戶開展了大病醫療救助。醫療費在本局社保局核銷之后可以到北安市民政局再次核銷,核銷的標準由2011年40%提高到70%。同時,核銷金額的上限由原來的1萬元提高到2萬元。到目前已有124人次低保戶享受了醫療大病救助,救助金額80余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體548人次,救助金額達到100余萬元。三是完善慈善事業,壯大慈善資金力量和救助規模。深入宣傳“全民慈善理念”,加強對慈善活動的宣傳和監督,提高慈善活動的公信度、透明度,組織和引導人民群眾關注、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凝聚人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營造一個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2008年,為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捐款27.6萬余元。2010年,為四川玉樹地震捐款14.6萬余元。2011年,開展了扶貧慈善一日捐活動,募捐慈善款4萬余元。同年,慈善會為林區患危重病的三名兒童募捐慈善款8萬余元。2012年6月,本局南北河林場發生自然災害,全局職工群眾開展賑災自救活動,積極踴躍捐款,募捐款達到25萬余元,及時發到群眾手中。2013年,為四川雅安蘆山地震捐款16.4萬余元,幾年來累計為全國和本局災區捐款90萬余元。四是關愛孤兒,積極落實孤兒救助工作。五年來,我們一直熱心于孤兒救助工作,深入基層各戶走訪調查,切實解決孤兒以及部分事實孤兒的生活學習等問題。經核實,2014年全局5名兒童被列入孤兒救助對象的名單。逐一和5名孤兒的監護人簽訂協議,以保證發放的孤兒救助資金能切實運用到位,確保每一個困難孤兒不因經濟問題而綴學,確保每一個孤兒能在社會主義溫暖大家庭里健康成長 。五是殘疾人事業得到持續發展。2011年,按照森工總局的要求,開展殘疾人的公益崗位安置工作,成功申請了11名殘疾人就業公益崗位。2012年,又成功申請了10名殘疾人就業公益崗位。同年,免費為6名肢體殘疾人安裝了假肢,到2014年,為全局430名殘疾人換發了第二代殘疾證,免費為3名聽力殘疾人安裝了助聽器,同時為4名肢體殘疾人康復需求申請了輔助器具輪椅。為了幫助殘疾人解決實際問題 ,結合我局殘疾人的基本情況以及殘聯的相關政策,我局共有283位殘疾人納入了低保,使殘疾人的生活得到不斷改善,殘疾人的康復獲得更好的進展,從而讓每位殘疾人真正體會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重視和關懷,切切實實感受到社會給予的溫暖。六是婚姻登記依法開展。5年來,共計依法辦理婚姻登記925對,登記合格率100%,檔案管理規范整齊。積極創建“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合格單位”,提高了婚姻登記處的硬件建設和形象建設。

 

三、十二五”取得主要成就

“十二五”是通北林業局改革、完善、調整、落實、創新、發展的重要過渡期,特別是2013年在木材生產全面停伐、企業發展面臨重大困難的條件下,保持了林業局繼續發展態勢,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下,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總局、管理局的正確領導下,依靠全局廣大職工群眾,緊緊圍繞發展經濟這個中心,依托國家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天保二期工程”和國家擴大內需的扶持政策為契機,以抓好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事業為切入點,著力在突出重點、創新思路、務求實效上明確發展定位,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堅持當前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內力與外力相結合的原則,營造發展環境,打造發展平臺,形成發展合力,使局容場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決了行路難、通訊難、吃水難、住房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等一系列職工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推進了林區經濟快速發展。

1、森林資源得到恢復。

我們始終堅持把保護培育森林資源放在首位,加大了森林資源管理保護培育力度,使森林資源得到快速恢復。“十二五”期末有林地面積198,647公頃,比“十二五”期初的196,813公頃增加了1,834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777萬立方米,比“十二五”期初的14,89萬立方米增加了19%;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期末64%提高到64.1%。森林資源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明顯提高,緩解了天然林資源的消耗,遏制了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2、多種經營得到長足發展,農業成為基礎產業。

我們抓住省政府批準我局為省級以農養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方面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山上以農業、山下以加工業為支柱的產業格局,在森工系統率先實現了經濟轉型,熟化土地65萬畝,安置勞力11000人。林業局加大農業開發投資力度,使農業成為我局的基礎產業, 2013年我局已經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借助省級以農養林改革試驗區的有利契機,結合通北林業局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企業轉型改革,真正實現了近期有糧解困,長遠有林發展目標。

一是科技培訓。我局每年送科技上山對職工進行農業科技培訓。根據農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騁請東北農業大學、省綠色產品辦公室、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省工會干部學院專家、教授,深入到山上各林場所進行實地考察,然后根據林區氣候特點及土壤地力條件,提出農業發展意見,根據本局農業生產現狀及實際情況,編寫教材,對林區職工進行培訓,在培訓中注重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教學,技術人員帶領學員深入到田間,以實例講解本局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和職工提出的疑點、難點問題,累計培訓10000多人次。是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共改造中低產田20萬畝,修筑農田道路1618公里,橋涵1604座。三是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單一的大豆種植嚴重影響本局農業發展,我局引水飛薊來做為大豆換茬的替代作物,在水飛薊的種植過程中發展訂單農業,以銷定產,極大的鼓舞了水飛薊種植的積極性,同時林業局引進并推廣玉米、水稻種植,到2012年全局種植業結構調整達40%,建立合理輪作制度,使各期作物都能良好生長。四是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通過培訓,使職工認識到什么是種子、什么是品系,生產用種一定要用經省級以上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可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的種子。如北疆1號,內豆4號,墾鑒1號,華疆2號,東農45,黑河18,玉米德美亞1號,德美亞2號,中玉11號,利合16,小麥龍麥33,水稻龍慶稻2等優良品種作為我局的主栽品種。是我局新品種應用達到100%。騁請專家到現地實際指導種植技術推廣工作,加快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在各林場所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大豆、玉米推廣大壟密植技術、DN215栽培技術,水飛薊密植栽培技術。五是科技成果轉化。我局十分重視農業科研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為東北農業大學冬小麥試驗種植免費提供試驗基地,經過多年的試驗種植獲得成功,該項目通過農業部、省農業委員會、省農科院等組織的專家驗收,經農業部趙廣才帶領的專家組現地鑒定平均畝產526斤,最高為產可達到800斤。該項目的成功,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打破了冬小麥跨越北緯47°線種植的禁區,在全局推廣。六是小額貸款。為確保農業生產資金,林業局和黑河農村商業銀行通林支行溝通協商為山上各林場職工籌措小額貸款,“十二五”累計貸款6億元,使我局農業生產有可靠的資金保證。七是農業保險。林業局土地面積大,地勢比較低洼,自然災害每年都有發生。為減輕自然災害對林業局種地職工造成的經濟損失,根據林業局每年農業災害發生的情況,我局與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北安營銷部溝通于2012年起為本局耕地參保,減少自然災害對我局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種地職工每年每畝交保費3元,林業局承擔每年每畝承擔2.25元,共計每畝5.25元。兩年累計受災面積194783.45,理賠金額6586497元.

3、林產工業改革轉制力度加大。

通北局林產工業起步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主要產品有牙簽、火柴梗、棉球棒、工藝火柴等。近幾年來,局黨委、林業局高度重視民營業發展,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強局富民的戰略來抓,為扶持民營企業發展,促使木制品行業形成規模效應和整體優勢,2012年、2013年兩年間林業局投資2300多萬元,規劃建設了創業工業園區,占地面積68萬平方米,園區廠房面積11460平方米,庫房14274平方米。完善了園區內水、電、路、庫、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實行規范管理,為木制品行業企業的快速發展搭建了平臺,提供了條件,改變了木制品行業企業當初零散的分布狀況,也從簡易的廠房中搬遷入駐統一規劃的寬敞園區。入駐了42家企業,年創產值1.1億元,初步實現了小產品、大產業、集群式的木制品加工產業格局。

4、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推進。

我們把辦好事、辦實事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重解決了水、電、路、通訊等問題,重點實施了“六項民心工程”。一是實施了閉路電視入戶升級工程。山上各場所閉路電視全部入戶,為職工群眾了解外部世界打開了窗口。山下地區2014年全面升級轉換成高清數字電視。二是實施了道路改造工程。我們加大了通場公路建設力度,結合國家、省通村公路改造的優惠政策,投入資金4757萬元,完成通場公路168.2公里,并投入400萬元,重新建設南北河大橋兩座,提高了通場公路等級和運輸能力。同時,加大了局址道路建設力度。2012年,完成了四縱八橫11萬平方米的局址道路建設任務,是原有硬化路的5倍,形成了局址道路體系的網格化。2013年進一步加大局址道路建設力度,實施路網覆蓋工程,修建6條15000m2道路,把縱橫相通、布局合理的局址路網建設到位。三是實施了給排水改造工程。對局址進行了供水改造,新打深水井12口,新鋪設輸配水管線30000多延長米,提高了供水能力,保證了飲水安全。同時,新鋪設排水管線15000延長米,新建檢查井450座,保證了排水需要。四是實施了供熱擴能工程。新建了鍋爐房,增投了鍋爐,鋪設供熱管網38000多延長米,擴大了供熱面積,達到了85萬平方米的供熱能力,實現了居民用熱滿意。五是實施了電力改造工程。新增了變壓器,改造輸配電線路,提高了供電能力和質量。六是實施了森林公園建設工程我們在局址北部及東部通過植樹、栽花、種草以及搞好附屬設施建設,建成了8.1公頃的森林公園。通過添置健身器材、修建活動廣場、人文景觀等措施,建成了文化公園,給職工群眾休閑娛樂提供舒適優雅環境。

5、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

我們不斷加快局址城鎮建設步伐,使其面貌煥然一新,輻射帶動功能進一步增強。我們以新林區建設為契機,堅持綠化與建設同步進行,實現了小區建設竣工、綠化全部到位的目標。在道路兩側鋪設彩色人行步道板 、植綠化樹、種植草坪、花卉等,中央大街及街巷道兩側全部安裝了路燈并鑲嵌了花崗巖路緣石。山上林場所結合棚戶區改造,對場所道路、綠化等進行了重新規劃,場所居民區保證倉房、柵欄、住房統一標準、統一式樣、統一建設,達到了整齊美觀的效果,為職工創建了幸福家園。

6、職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我們始終高度關注民生,千方百計保證工資發放、保證工資增長,并采取各種有效手段,通過大力發展林區經濟,不斷提高職工的收入,使廣大職工享受到了企業發展成果。通過調增工資,職工可支配收入有較大幅度增加。在職職工月工資2010年928元, 2012年兩次為在崗職工增加工資,人均月增資2000元,2013年再增1000元,達到了4254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0892元。同時,我們深入開展“人均收入超2萬元林場所”和“年收入超10萬元、50萬元、100萬元大戶”創建活動。2013年,山上各林場所人均收入達到了3.7萬元,部分種地大戶收入可達十幾萬、幾十萬元。年收入超過10萬元以上的有3541戶。年純收入超千萬元林場所12個,占86%。山下地區以從事商飲服務業和加工業為職工經營性收入的主渠道,全局有651家商鋪,餐飲服務業有近200家,有加工企業89戶,也都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收益。職工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7、固定資產不斷增值。

“十二五” 期間固定資產累計增值7498萬元,其中:2011年新增固定資產1094萬元,2012年新增固定資產531萬元,2013年新增固定資產2983萬元,2014年新增固定資產1350萬元,2015年計劃新增固定資產1540萬元。同期固定資產累計增值2707萬元。冬小麥加工企業建設年加工50000噸高寒冬小麥生產線一處。項目建成后日生產面粉225噸,年產面粉37500噸。

8、產業結構得到調整。

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原有的“獨木支撐”的經濟格局逐漸被打破,多元化的林區經濟正在形成,主副產業的戰略地位實現轉移,多種經營已經成為我局的支柱產業。2011年實現產業總產值61,637萬元,其中多種經營產值42,782萬元,林產工業產值4385萬元,木材采運產值1770萬元。到2014年實現產業總產值90427萬元,其中木材停伐沒有產值,林產工業產值11945萬元,多種經營產值65600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73%。

9、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我們始終把加快發展做為解決各類矛盾的前提,在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的同時,認真落實各項政策,使職工享受到了改革成果,“十二五”期間經過與北安市的積極爭取,為特困群體中1192戶2426人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享受低保費376元,年享受取暖補貼1100元。目前,全局政治安定社會穩定,從未發生過到省進京集訪案件,呈現出加快發展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四、十二五”積累的主要經驗

1、繼續加大力度實施農林復合經營。

借助省政府批準我局為省級以農養林改革試驗區的有利契機,經過多年來的改革探索、艱苦奮斗,完成了以農養林改革試驗任務,熟化土地65萬畝。就是用十分之一的土地養活全局5萬人民,使十分之九的森林得到休養生息,實現以地養人,以農養林,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在企業經濟復蘇沖出低谷走上振興的同時,職工群眾解決溫飽發家致富。特別是近幾年來,采取超常舉措,積極進行改革試驗探索實踐,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理清思路,找準定位,轉變觀念謀發展,搶抓機遇快發展,依托豐富的林區資源優勢,把以農養林改革試驗和解困創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形成了加快發展之勢,實現了由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的戰略轉變,走向了以農養林、以副養人、解困振興的歷史新時期。

2、拓寬融資渠道,小額貼息貸款政策持續實施。

為了推動我局多種經營快速發展,解決職工群眾因缺少資金、制約發展的問題,我局黨政領導通過多次到金融部門聯系運作,積極宣傳我局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發展前景及保證措施,贏得了金融部門的信任、理解、支持,北安信用社在我局設立的林區信用社升級為農村商業銀行,把服務范圍延伸到社區、林場。五年來,信用合作社為林區職工群眾累計貸款6億元,林區小額貼息貸款政策融入,從根本上解決了因資金短缺而影響多種經營發展的問題,也減輕了職工群眾貸款壓力,對林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動了職工致富和多種經營產業發展的步伐。

五、十二五存在的主要問題

縱觀“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工作,有令人鼓舞的成就,也有令人憂慮的問題。

1、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林區產業投入主要靠木材生產利潤及企業利潤的再分配,沒有得到國家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沒有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嘗范圍。

2、林區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木材加工方面,由于國家沒有進行大的技改投入,林區木材加工仍處于初級狀態,以鋸材加工為主,不能生產高技術含量的木材產品。

在養殖和加工方面,由于投融資體制和機制的制約以及林區地處偏遠、信息閉塞,形成不了規模產業。

在農業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薄弱,由于缺少投入,加之土地質量較差,致使林區農業處于廣種薄收狀態,遇有自然災害就會造成相當嚴重的損失,嚴重影響了職工群眾承包農用地的積極性。二是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緩慢,常規作物比重大,經濟作物的比重小,造成農業科技含量低,影響了經濟效益。三是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形成。雖然企業在生產和流通環節上提供了一些指導性服務,但對專業戶沒有形成系列的服務體系,使承包戶缺信息、缺技術、缺資金等情況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四是以傳統種植為主,沒有形成農產品深加工項目。

在相關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由于融資、技術、信息以及長期從事林業生產等方面原因,從事其它相關高新技術產業,一時難以適應。

在其它接續替代產業方面,還沒有形成能夠拉動林區經濟整體運行的骨干項目和拳頭產品,延緩了全局經濟發展的進程。旅游、商貿、物流等替代產業正處于開發時期,還不能起到替代作用。2014年木材全面停伐,這些林、農原字號產品深深束縛了經濟的發展。

3、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問題

在道路方面,通往山上林場道路破壞嚴重。

在供暖方面,山上供暖能力較差,職工仍然依靠土辦法燃柴取暖。

在給排水方面,局址給水由于設備老化時常停水,水質水量均達不到要求。局址排水能力不足,無污水處理,各林場址排水主要依靠地面渠溝。

4、森林防火問題。

現有的防火設施設備還不能滿足預防和撲救較大森林火災需要。現有了望塔還未能實現施業區全覆蓋,尚有6萬公頃左右的了望盲區,監測方式還是人工監測,缺少遠紅外自動監測設備。目前的無線通訊設備都屬于模擬機器,大部分已經老化,通訊效果較差。防火路網密度僅為1米每公頃,而且等級較低,很難發揮林火阻隔和承載撲火運輸的作用。各林場專業隊伍建設還未全部達標,還沒有配備統一的撲火運輸車輛,撲火機具老化嚴重,亟待補充更新,以適應新形勢下撲火救災的需求。

5、衛生防疫問題。

資源總量不足,配置不合理,優勢資源大多集中在局址,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機構資源不足,特別是基層衛生所人員結構不合理,部分衛生所還沒有注冊護士或執業醫師。醫療機構功能結構欠合理,部分專科醫療資源不足。衛生技術人員與尖端人才饋乏,醫療隊伍斷檔,不能形成梯隊建設,衛生技術人員整體素質偏低。部分醫療設備陳舊,設備急需更新。加強基層衛生所資源建設,增加對衛生事業的投入。

6、森林資源管護問題。

由于有的林場(所)林下可利用資源相對貧乏,大部分承包者在近期內無利或微利,長期項目發展又力不從心,承包者的經營積極性受到影響,短時間發展不了有規模的群體項目。

7、管理體制問題。

我局是地域經營性企業,承擔著區域內經濟和社會發展雙重任務,除承擔著林業生產任務外,還承擔著公檢法司,教科文衛、商業、服務業、水電路城鎮建設等社會服務和管理職能,而且隨著林業建設方針的調整,林區的政府職能越來越明顯,社會管理和服務的任務越來越重。

8、信息中心建設問題。

建議上級部門加強信息專業知識培訓。對林業局網絡平臺建設給予技術上、設備上、專業技術人員和資金的大力支持。建議上級加大網絡建設投資,實現山上、山下各基層單位與機關聯網,并能召開視頻會議,實現無紙化辦公。

信息安全保密工程當前,信息安全問題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突出,網絡是個開放性很強的系統,極易受到惡意分子的襲擊與破壞,計算機病毒的侵害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為了保障信息系統的穩定運行,避免侵害后,釀成災難性的后果。必須強化工作人員的保密、安全意識,加強對重要、核心領域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建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制度。要采取隔離內網和外網、防火墻、數據加密、安全漏洞掃描、防病毒、數據備份等技術,全方位的提升整體的病毒防范能力。

建立通北林業局門戶網站。世界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經濟和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信息化水平將是未來國家競爭能力的決定因素,信息技術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信息化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更高效的優化配置,而且它正在成為新世紀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的新平臺。互聯網上的網站主頁是向外界展示企業的一個窗口,建立完善自己的門戶網站勢在必行。

 

 

第二章  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總體思路、

主要目標和中長期規劃

 

一、編制依據

1、總局《森工重點國有林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方案》

2、通北林業局“天保二期”工程實施方案

3、通北林業局森林資源分類經營規劃方案

4、《通北林業局 “十三五”中長期營林發展規劃》、《通北林業局多種經營“十三五”規劃》等各產業“十三五”規劃。

5、通北林業局局址總體規劃

6、通北林業局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

7、通北林業局經濟與社會發展實際情況                                                 

二、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對國有林區發展的影響,準確把握世情國情省情林情和發展階段特征,深入實施森工“四八四三”長遠發展戰略,以轉型發展為主線,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著重解決關系林區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把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協調發展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促進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繼續深入抓好“四大體系”建設和“五大產業”發展,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全面推進通北林區生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基本原則

1、堅持林區經濟建設又快又好發展的原則。

2、堅持生態優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林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3、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原則。

4、堅持改革開放的原則。

5、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則。

6、堅持科學發展觀,保持企業經濟平穩增長的原則。

7、堅持嚴格保護,加快培育、積極發展、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原則。

8、堅持轉變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原則。

9、堅持積極培育接續產業,壯大特色經濟的原則。

10、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生態建設必須以產業發展做支撐、將企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企業效益提高與職工增收有機結合起來的原則。

11、堅持科技興企、人才強企戰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原則。

 

四、奮斗目標

(一)總體目標

堅持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總動力,緊緊圍繞森工轉型發展,加快生態保護建設,推進產業升級,繁榮林區文化,保障改善民生,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建設現代化大森工新森工,為全面建成林區小康社會、實現國有林區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2020年末,完全實現森林分類經營,商品林建設全面步入正常軌道,森林資源得到恢復,森林質量惡化的趨勢得到遏止,林區經濟步出谷底;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非林非木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品基地的產業鏈已經形成,多種經營成為林區經濟重要支柱產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繼續加大,產業結構趨于優化,新興產業得到壯大;林區社會負擔和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富余職工通過多種途徑得到妥善安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林區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林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住房條件得到徹底改善,基本達到小康水平。林區整體文明程度和職工素質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強化,構建和諧林區取得新成效。經過五年努力把通北林業局建成生態優良、資源富集的特色產業主導型森林生態小城鎮。實現與山上林場、山下基層單位全部聯網。建成完善的計算機網絡體系和豐富的綜合信息資源庫,形成電子政府的雛形,實現資源數字化、辦公自動化、管理現代化、決策科學化、政務公開化,全面提高黨政機關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二)階段目標(2016年-2020年)

“十三五”期間,使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和資源性矛盾得到初步緩解。強化森林、濕地、河流源頭、重點水域生態保護與恢復,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有效控制,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森林生態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綠色能源、森林食品及加工業、木材精深加工等為主的接續替代產業較快發展,生態主導型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林木年生長量由現在的45萬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60萬立方米。森林總蓄積量由現在的1,866萬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2,249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達到65.5%。2030年森林總蓄積量增加到3,267萬立方米。

 1、經濟增長目標

“十三五”期間林區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12.4%,到2020年年末實現總產值167,416萬元,利潤實現58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8106元。2025年總產值257002萬元,到2030年實現總產值376,713萬元,平均遞增8.5%。

2、森林資源培育目標

     “十三五”期間實現更新造林7.5萬畝,育苗生產200畝,產苗量1500萬株;森林撫育100萬畝。加大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基礎設施投入,期末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杜絕重大森林火災發生,火情年平均發生率為每萬公頃零次,火災年平均發生率為零次。森林病蟲害發生率控制在4%以下,預測預防準確率達到85%,防治率達到95%,監測覆蓋率要達到75%,種苗產地檢疫率達100%。

3、林產工業目標

 “十三五”期末總產值為20,315萬元,平均增長速度為9.5%。2020年主要產品產量:牙簽6000噸,其中:小包裝、精包裝牙簽3000噸,棉球棒10000噸,其中:棉簽4000噸,火柴梗2500噸,工藝火柴100萬件。林產工業的發展還要以調查布局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調查企業向產品分工與專業化協作方向發展,側重發展附加值高的牙簽系列、火柴系列產品的發展。

4、多種經營目標

2020年年末多種經營成為林區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以馬鈴薯、糧豆、山副產品、畜禽為原料的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的產業鏈條形成,產業化增值指標30%。多種經營產值為14.5億元,增長速度為13%。

多種經營將要建成“八個基地”、“四個龍頭企業”,形成“五個產業鏈”。一是優質大豆生產基地。種植業加大農業開發力度,使農業成為我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確保基本耕地總量不減少、不撂荒同時,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和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改革傳統耕作方式,調整種植結構,推行農業標準化,發展節約型農業。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等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職工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重點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建立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基地,到2015年糧豆產量達到5萬噸。在土壤和積溫條件適合的冰趟子林場、建設林場、碧水林場、前進林場、群力林場、南北河等單位建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二是冬小麥生產基地。在我局試驗成功的八二、衛東、南北河、前進等林場建立冬小麥生產基地。三是特禽養殖基地

。在冰趟子林場、建設林場、前進林場、朝陽林場、雙勝林場、東方紅林場、紅光林場建立以養鹿、養蛙為主的特禽養殖基地。四是畜牧、家禽養殖基地。畜牧業繼續加大以肉牛、肉羊、生豬、奶牛為重點的畜牧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力度,使我局畜牧業能有序、健康的發展。在碧水林場、前進林場、群力經營所、群力林場、雙勝林場、曙光經營所、躍進經營所、紅光林場、朝陽林場、衛東林場建立以黃牛、白鵝為主的無公害畜牧家禽養殖基地。山下建養豬基地16個,奶牛基地4個。五是食用菌基地。把朝陽林場、東方紅林場、曙光經營所、雙勝林場、建設林場、群力經營所、群力林場等單位建設成以木耳、猴頭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六是藥材生產基地把碧水林場、前進林場、衛東林場、朝陽林場、躍進林場、群力經營所等單位建設成北藥生產基地。七是山野果、山野菜基地。把冰趟子林場、前進林場、紅光林場、曙光經營所、雙勝林場、躍進經營所、朝陽林場、碧水林場、群力經營所等單位建設成山野果、山野菜栽培、采集基地。八是綜合加工基地。各類食品加工,作好以醬菜、制酒、大豆加工為重點的食品加工業。

四個龍頭企業:一是糧豆加工企業。建立以大豆、水稻、玉米為原料的糧油食品加工企業一處。二是水飛薊加工企業。以水飛薊為原料,擬在通北林業局局址建立加工企業一處。三是畜禽加工廠。以畜禽產品為原料,建立畜禽肉制品、皮毛制品綜合深加工廠一處。四是山野果、山野菜加工企業。以栽培、采集的山野果、山野菜為原料,建綜合加工廠一處。

形成五個產業鏈:一是林戶種植糧豆——糧豆原料——加工初級產品——深加工糧油食品產業鏈。二是林戶種植馬鈴薯——馬鈴薯——加工初級淀粉等——高級淀粉等——深加工合成食品產業鏈。三是林戶栽培或采集食用菌產品——食用菌原料——精選——加工高級食品產業鏈。四是林戶養殖畜禽——畜禽產品出欄——初加工成肉、皮毛——深加工成食品、商品產業鏈。五是林戶栽培、采集山野果、山野菜——山野果、山野菜原料——初選整理貯存——加工食品、飲料產業鏈。

5、農業生產目標。充分利用我局土地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由常規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逐步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各種作物種植比例要達到三個“三分之一”既玉米、水稻、大豆及其他雜糧個占三分之一。土地整合,走合作化經營、股份制經營之路。通北林業局處在小興安嶺的丘陵緩坡地帶,各林場所在土地開發時,沒有進行合理規劃,統一開發,導致耕地內溝壑縱橫交錯,有很好土隔子和廢棄的排水溝渠,人為的把土地分成若干地塊,不使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高效益差,經過實地踏查和專家論證,通北林業局山上各林場(所)。可進行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后使土地集中連片,可增加土地面積1.5萬畝,利于大機械作業,提高整地質量和機械作業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全面提高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加速我局農業產業化進程,為發展林區現代化農業奠定基礎。利用低洼地塊旱改水,通北林業局耕地分布在南北河、通肯河、雞爪河、轱轆滾河及其支流的河套地帶。低洼地多,易產生內澇,種植旱田作物產量低,效益差,遇雨水大的年份有些地塊幾乎絕產,經實踐,水稻龍慶稻二等多個品種在我局朝陽、衛東、紅光等林場栽培成功,經專家論證,我局低洼地塊可實行旱改水田工程建設。

旱改水建成后不但解決了低洼地種旱田作物產量低、效益差等問題,而且種植水稻是高產穩產作業,提高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出率,利用林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可生產綠色、有機水稻,提高我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但增加職工收入,而且為人類糧食安全作出貢獻。農田道路提檔升級,目前我局農田道路當次低,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田道路要加寬、加固,修建永久性橋涵。水利工程建設,加強水利設施是農業生產的保障室我局農業達到旱能灌、澇能排,確保農業豐產豐收。衛東林場建水庫2座,朝陽1座,躍進1座,東方紅,2座,南北河1座,紅光1座,曙光1座,雙勝2座,建設2座,冰趟子2座,前進2座,碧水1座,群力場1座,群里所1座,庫容在50-200萬立方米。

6、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林業局農業經過16年發展,己具備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條件。有東北農業大學與技術依托做保證。林業局65萬畝土地,做為科技園區建設的基礎保證。

園區建設的必要性:促進林區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增加職工收入。通北林業局自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批準為以農養林改革試區以來,擁有耕地65萬畝,種地職工處于“小而全”的生產模式和分散的經營模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可發揮通北林業局農業在整體性、區域性、經濟、科技、體制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強化,通過開發、示范、推廣現代農業生產及加工技術,在農業科技園區及示范區可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和推廣,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定單農業,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加快農業科技的示范推廣,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技術水平,引導農業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效的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發揮土地效益,增加職工收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跨越勢發展:目前,農業己成為通北林業局的支柱產業,我局農產品全部以原字號出,經濟效益低、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將有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綜合示范建設,把農產品再加工、銷售發展訂單農業。實現由原來的原字號銷售向肉、蛋、奶、油、飼料產業有型企業化生產銷售。使我局農產品向深加工領域邁進,實現農產品加工的跨越式發展,促進我局農業向原來以資源為依托向以技術為依托效益型農業轉化。促進通北林業局農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通北林業局現己經逐步形成以大豆、冬小麥、水飛薊、人參、玉米、果蔬為主要特色的農業產業帶。訥漠爾河以農為冬小麥產區,群力場、所,碧水,八二農場以生產玉米為主的產業基礎,其它林場所以大豆、水飛薊人參為主的產業基地也具有的相當的規模,如何在新的發展階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職工收入,保護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己成為通北林業局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局與東農、農科院等院校建立共建單位。并取得良好效果,引進人才、引進技術,成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進行新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將形成以龍頭企業基礎,以農業科學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現化農業生產為載體,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園區運行機制和科技推廣機制為保障的運行機制,必將推動我局農業全面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整體水平,也是我局新階段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總體思路和總體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示范園區建設目標,采取綜合規劃,統一指導,區域布局,分步實施的方式,集取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打造農業示范核心區域和農業技術推廣交流平臺,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途徑,實現農業生產和組織方式的創新。推動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推動林區農業現代化發展起示范作用。

園區布局與工能規劃:園區規劃總面積65萬畝,主要分為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核心區位于通北林業局局址西側1050畝,以有機蔬菜大棚及露地栽培生產基地、良種繁育基地,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建設以及農業推廣中心、職工培訓基地為主。示范區17500畝,位于八二農場,示范區主要建設優質大豆示范園區、水飛薊示范園區、小麥示范園區、冬小麥示范園區、玉米示范園區、水稻示范園區、有機農業示范區。建一園七區、三地一心格局。主要分布在局址和八二農場,輻射區為林業局各林場及周邊地區。

園區功能:展示農業高科技成果,提升現代農業創新能力;示范現代農業新成果,推動現代農業進程;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職工收入;搭建交流平臺,推動區域合作;發揮科技優勢,建立農業人才培訓基地;創新農業發展機制,探索林區農業發展模式。

一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區。北藥提取物加工廠1座,日加工量10噸,對北藥進行深加工,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加工產品,減少原字號產品出售,根據林業局的氣侯特點,建立生產基地,原料及產品的林區特色為主,進行加工增值。

二是有機蔬菜大棚生產基地。新建有機蔬菜大10棟,露地有機蔬菜栽培基地,主要應用微噴節水技術,有機蔬菜生產技術,大棚蔬菜栽培技術。以現代農業技術和林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生產有機蔬菜,保證人民健康從飲食做起。

三是農業培訓中心培訓基地。加強科普宣傳,大力掊訓農業技術人才和種地職工,提高農技人員的技術含量和服務水平,普及科學種田知識,加大對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企業職工的知識培訓。

四是優質大豆示范園區2500畝;水飛薊示范園區2500畝;玉米示范園區2500畝;有機農業示范園區2500畝;冬小麥示范園區2500畝;水稻示范園區2500畝;有機農業示范園區2500畝;水稻示范園區2500畝。

7、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目標

1)教育、文化、體育事業

總體目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思想,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規范操作,確保安全,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全局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0%;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畢業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小學生流失率為0;逐步建立起發展規模適度、內部運行規范、質量效益較高的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新格局。

2015-2016年,完成局址中心幼兒園建設,形成以公辦幼兒園為骨干和示范引領、公辦與民辦協調發展的學前教育體系。2016年維修第一中學綜合樓;更新食堂廚房設施設備;增配一間微機室;補充理、化、生儀儀器設備。2017年為小學更新學生桌椅修建體育運動場與塑膠跑道。2018年為中小學補充體育器材。

學前教育:完成局址中心幼兒園建設,形成以公辦幼兒園為骨干和示范引領、公辦與民辦協調發展的學前教育體系。

義務教育:堅持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積極探索推動我局教育質量持續提升的體制、機制,努力形成校園建設和教育質量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穩步推進辦學規模,全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逐步建立起發展規模適度、內部運行規范、質量效益較高的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新格局。

學校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化工程建設步伐和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深入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將信息技術的學習、應用與教育觀念的更新有機結合起來,促使教師從傳統的課件制作,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和電子校務,增強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益和決策水平。

校園平安建設: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從講政治的高度,把維護學校安全和穩定放到重要位置,制定學校安全預案,建立和健全學校安全、穩定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學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和應急能力,重點做好學校消防、學生宿舍和食堂管理、交通安全、食品衛生、校園周邊環境整治。

校園文化建設:教育實踐的過程就是文化積淀的過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營造全方位的文化,發揮文化的整體育人效應。一是營造人文文化。首先是教師文化,構建人人被尊重、被寬容、被賞識的人文關懷的文化教育體系;其次營造學生文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用,構建豐富多彩、喜聞樂見、主題鮮明的學生文化。二是營造管理文化。用制度約束人、激勵人,用管理規范人,形成和諧的管理文化模式。三是設施文化。要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學校的檔次和品味,綠化美化校園環境,完善豐富學校文化設施。四是隱性文化。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通過建立良好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通過多種宣傳渠道和網絡媒體對學生進行健康文化教育,形成激勵向上的學校文化氛圍。

文化體育事業要有較大發展,局址將建初級體育廣場一處,青少年活動中心一處、革命教育基地一處、圖書館一處、全區職工群眾文化體育健身運動全面開展,普及率達50%以上。加快社會與公共服務建設,建設規范社區、服務社區、富民社區、文明社區、平安社區的主題,從鞏固建設特色社區入手,按照“民主管理型、誠信文明型、服務保障型、平安溫馨型、環境優美型、學習創新型”六型標準要求,全面推進社區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功能建設、信息化建設,促進社區協調發展,向社會化創新管理邁進。通過十年的努力,把通北林業局的社區建設成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區。

2)醫療衛生事業:十三五期間加強醫療機構的急救、重癥的前期處理能力,建立暢通的轉診機制和與上級醫療機構的技術對接。2020年基本完成醫藥衛生改革目標,覆蓋林區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逐步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大力推進衛生工作的全行業管理,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服務要素的準入制度,讓群眾享有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醫療服務,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3)廣播、通訊、商貿服務事業

有線電視收視率達100%,有線電視信號與省有線電視聯網,各林場所都能自辦電視節目,林區自辦電視節目要在通北林區聯網,讓自辦林區新聞節目進入千家萬戶。數字電視普及率達到90%。家庭電話普及率達到95%以上。無線通訊信號覆蓋率99%。商業、服務區域 、工業園區、住宅區域等現代化城鎮模式初具規模,文化、商業經濟的中心輻射作用基本形成。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深入開展,爭取40%以上單位躋身省文明單位行列,90%以上單位達到安全文明小區標準,十星級文明戶達到總戶數的40%。總局級的文明單位、文明小區要增長20%。

4)社會保障事業

 “十三五”期間,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就業方面,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逐步實現城鄉統籌就業;職業培訓方面,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技能勞動者素質明顯提高;社會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務體系,實現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勞動關系方面,勞動關系調整機制進一步完善,逐步實現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制化。統籌就業。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提高就業質量。勞動者技能素質明顯提高。基本建立起規模宏大、技能優良、專業齊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勞動者隊伍,素質普遍提高。3、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保基金風險防范機制。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基本實現城鎮各類就業人員平等享有社會保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建立勞動關系協調長效機制,勞動合同制度普遍推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進一步推進,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逐步健全,勞動爭議處理體制進一步完善,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秩序比較規范。主要任務是:一是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要繼續強化目標責任制。牢固樹立就業是民生之本的觀念,把就業再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堅持就業再就業工作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和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把凈增就業崗位、落實再就業政策、強化再就業服務、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和幫助困難群體就業五項內容作為具體工作目標,層層分解,督促落實,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檢查。要堅持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并舉的發展觀,推動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正確處理加快發展和擴大就業的關系,做到經濟增長、結構調整、企業改革與擴大就業統籌兼顧,把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重要發展目標,并積極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及其他宏觀經濟政策上。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改善就業結構,擴大就業容量。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廣開就業門路,拓展就業空間,引導勞動力轉移就業。要健全完善就業扶持政策體系。繼續完善稅費減免、財政投入、社會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就業援助、主輔分離等促進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措施,擴大政策享受對象范圍,建立按照就業任務安排就業資金的穩定機制,形成政策明晰、運作規范、效果明顯的積極就業扶持政策體系。要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全面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建立覆蓋全局的就業管理服務組織體系,統籌管理全局勞動力資源和就業工作。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建成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依托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大力發展社區服務,建立完善政策咨詢、就業信息、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及結對幫扶等援助制度,構建集崗位開發、再就業服務、托底安置于一體的基層再就業援助體系。按照就業服務體系“三化”建設要求,健全完善免費就業服務制度、困難群體再就業援助制度、政府出資購買服務和培訓制度及公共就業服務統籌管理制度,著力推進服務功能多元化、服務方式人性化、服務手段信息化、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提供優質高效公共就業服務。二是加強職業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要強化就業培訓體系建設,全面推動素質就業。要統籌社會力量擴大職業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充分發揮現有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依托企業和職業院校、高級技工學校、等重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建立一批示范性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推進現代職業培訓制度模式的建立。繼續推行勞動預備制度,使沒有繼續升學的青年都能通過技工學校和培訓機構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加強校企聯合,推行定單培養,建立符合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培養模式。三是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加快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按照我局實際情況,逐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力爭”十三五”期間基本覆蓋企業職工和城鎮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靈活就業人員。四是健全勞動關系調整機制,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要進一步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以貫徹《勞動合同法》為契機,以非公有制企業、國有重組改制企業和進城務工人員為重點,推動各類用人單位普遍與職工簽定勞動合同。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實行勞動合同管理檢查督導制度,逐步實現勞動合同管理規范化、信息化和標準化。要以非國有企業為重點,著力推進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積極推進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制度,擴大集體合同覆蓋面。健全和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及規則,完善三方機制的職能和運作方式,發揮其在協調勞動關系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勞動標準體系,加大勞動標準推行力度。五是切實做好勞動保障方面的社會穩定工作。建立健全穩定工作排查調處制度,變事后的被動處理為事前的主動排查調處,及時發現不穩定因素并努力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企業,化解在始發狀態。做好勞動保障群體性事件的處理工作,及時介入,妥善處理,防止事態擴大和蔓延。

5)林區科技事業

“十三五”期間,組織科技攻關項目5項,組織實施技術創新項目10項,推廣先進實用科技成果5項,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10%,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科技進步因素占總產值比重達到10——14%,爭取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1個。加強林區科研設施建設,建成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爭取建成2—3個高薪技術產業化基地作為林區高新技術示范窗口。

  “十三五”時期,我們面臨著停伐與轉型,我局要加速轉型、加快發展,要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對我局的支柱型產業進一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鼓勵和支持企業主動吸納科技成果。

  “十三五”期間,我們要鼓勵引導職工引進國內外動植物優良品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多種經營,實現林下產品增值、最大限度地拓展林業發展空間,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合理利用土地,科學種田、敢于創新、調整種植結構,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及時轉化到實際當中。黑龍江省森工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后,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已成為森工林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科技發展要以技術創新、科技成果推廣、技術開發、形成科技產業為發展重點。

6)林區法制建設

“十三五”期間,林區民主與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管理、依法治企狀況得到改善。要加大對干警的政治業務素質培訓,鞏固大練兵成果,提高政法隊伍的整體素質。要進一步增強林區公、檢、法、司機關現代化設施設備的投入,提高干警的作戰能力,治安案件查處率達100%,刑事案件破案絕對數逐年提高,案件綜合破案率達到90%以上,刑事案件破案率達到95%以上。檢察機關批捕準確率達到100%。基層法院結案率達到98%以上,適合普法對象法律普及率為100%,普法合格率達85%以上。要進一步完善警力配備與機構的設置,維護通北林區的政治安定、社會穩定,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7)生態文明建設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是通北林區站在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的關鍵階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確保通北林區生態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以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為載體,以生態城鎮建設為重要支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核心,以培育生態意識、發展生態經濟、保障生態安全、建設生態社會、完善生態制度為主要任務,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建設生態文明,向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變,使通北林區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基本原則:一是尊重自然,和諧發展遵循自然規律,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秉持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政績觀、發展觀,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正確認識局情,發揮比較優勢,根據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開發建設重點和保護重點,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二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統籌兼顧,協調近期和長遠、局部與整體、少數與多數的利益,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維護后代人的發展權益;既全面統籌、積極推動全局深層次的轉變,又循序漸進、集中力量優先抓好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的保護和發展。三是合理開發,有效保護。正確認識保護資源環境與發展生產力的關系,按照功能區劃科學合理地開發使用自然資源,在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不斷增強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四是科技支撐,體制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與支撐作用,提高科技支撐和保障能力;堅持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建立健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  

五是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堅持共同推進,加強協調配合。充分發揮林業局黨委的組織、推動、引導作用,調動各方力量,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運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參與,形成政府引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  

總體目標: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顯著提高;符合通北林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要求的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生態屏障作用得到加強,生態社會建設卓有成效,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機制較為完善。實現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系統領先,生態經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成為全系統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近期目標(2015年~2020年):生態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天保工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生態意識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逐步形成;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環保產業比重明顯增加,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效果,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重大進展,重點流域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水環境安全保障程度明顯提高,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初步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               

遠期目標(2021年~2030年):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較大提高,成為全系統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觀念牢固樹立;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持續提高,經濟、社會、生態和諧共生。

發展生態工業。在林產工業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推行企業生態設計和產品生命周期評價;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引進關鍵技術,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節約能源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發展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加強林區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回收率。推廣資源精深加工、工業固體廢物和廢水綜合利用技術,研制和推廣節能節水節材的工藝、技術和設備。

發展生態農業。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 為方向,加快推進林區農業生產標準化。積極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不斷提高農業投入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以農田為基礎的糧經、糧飼輪作模式,優化品種配置和種植結構,推廣立體種養、水旱輪作、間作套種等技術,推廣以沼氣池為基礎的生態農業開發模式,加快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動植物病蟲害、畜禽水產品衛生質量、大宗農產品農藥殘留和重金屬、硝酸鹽污染為重點,擴大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監控點覆蓋范圍,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加強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  

發展生態林產業。加大對特色經濟林、森林資源和非木材產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業、森林生態旅游業等林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快速生豐產林、珍貴用材林等產業基地建設,實現生態林產業跨越式發展。  

發展生態畜牧業。在生態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發展食草型、節糧型畜牧業,適度發展規模飼養,加大養殖業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實現種養業良性循環。  

發展生態友好型服務業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根據資源環境稟賦,開發林區風情、生態旅游、健身旅游、紅色旅游等旅游產品,提升旅游產業競爭力。在重點旅游區、生物多樣性聚集的生態脆弱區和敏感區,加大資源保護力度。旅游項目嚴格按照“設施景觀化、垃圾無害化、污水零排放”的原則進行開發建設,實現旅游產業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新型特色產業。重點是探索發展生物產業,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有效控制能源消費與碳排放,不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要改善能源結構,建立清潔能源生產供應系統,推動向低碳能源消費結構轉換。積極推廣利用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要扶持發展環保產業,推廣環保產品,加快環境咨詢服務業發展,加強監督管理,規范市場行為。要建立良好的環保產業投融資環境,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環保產業投融資體制。

構建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制定并實施通北林區生態功能區劃,確定合理的區域發展目標,引導調控產業發展及城鎮空間布局,避免資源環境超載。全局進行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時,要根據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定位,確定合理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和具體措施,促進生態系統恢復,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生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等區域,要通過建立不同類型的生態功能保護區,統籌協調保護與建設,確保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要制定并實施通北林區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通北林區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合理確定開發方向、管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創新開發方式,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空間、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特色產業開發空間格局。優化開發區要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重點開發區要在資源環境可承載限度內,加快推進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步伐;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限度內發展特色產業。  

提升環境支撐能力 。要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生物安全調查與評估,建立生物安全監管體系,加強對入境生物材料的檢疫和監測、監管,對已經造成生態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采取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措施。

提高各類保護地的建設質量和保護效率。通過功能區調整和整合,形成類型齊全、分布合理、面積適宜、建設與管理科學的自然保護區網絡。要切實重視重要生態環境的保護,如森林公園、文化廣場、水上樂園以及南北河濕地等的保護與建設,構建不同形式的保護地體系,到2020年,使受保護區域面積達到全局總面積的15%以上。  

加強森林生態工程建設。要加大森林撫育力度,采取自然恢復措施促進森林植被恢復,不斷提高植被生態質量,強化生態防護功能,到2020年,使全局森林覆蓋率達到65.5%左右。科學實施造林工程,嚴格控制大范圍、單一樹種的人工造林。積極開展碳匯造林。要積極開展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全局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管理,實施南北河流域、群力林場水庫、景山水庫等水源地保護工程,全面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生態功能,確保水質安全。  

加強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監管。切實加強對農業、林業、畜牧業、礦產、水、旅游等資源開發活動的環境監管,嚴把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關。加強資源開發項目環境保護、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監督落實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措施。要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源環境保護措施,防治飲用水源地周邊的各類污染源和風險源,強化水源地水質定期監測并發布監測信息,確保飲用水安全。嚴密關注危險化學品、有毒有害物質生產和運輸等經營活動,努力從源頭上杜絕和消除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維護水環境安全。要改善城鎮空氣環境質量,有效削減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開展氮氧化物控制,探索減碳控制措施,保證空氣環境質量安全,規劃期內使城鎮空氣環境質量達一級標準的天數占全年的90%以上。要進一步強化節能減排,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比重。加快優化城鎮民用燃料結構,推廣使用民用清潔燃料。要加強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分類收集和綜合利用。要高度重視農用化學品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強化土壤環境監管,建設土壤監測網絡體系,加強耕地土壤環境常規監測,在重點地區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定期評價制度。要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在水源保護地等環境敏感區域劃定規模化禽畜養殖禁養區。要鼓勵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發展有機肥料產業,實現畜禽養殖廢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推進資源可持續利用。要合理利用水資源。要加強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逐步建立與水資源利用、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水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指標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強化以水功能區管理為載體的水資源開發和保護,優化流域水資源調度,逐步實施區域水量分配制度。統籌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的水資源需求,合理配置水利工程供水與多種其它水源供水。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技術和措施,發展節水型產業,推動生活節水工作。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要嚴格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依法配置、規劃、管理和利用土地資源。進一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綜合平衡土地資源,充分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強化土地集約化利用,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以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耕地、林地、牧草地等農地的合理利用,改變粗放經營、浪費土地資源的發展方式,加強建設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加快城鎮人口聚集和城鎮規模提升,搞好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鎮建設規劃的銜接,提高城鎮土地使用效率。要加強自然災害預防控制。要防治地質災害,加強監測預警,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和應急反應系統,提高應急能力,減輕災害損失,以危害城鎮、林場、重要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為重點,積極開展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治。要防治山洪災害,加強山洪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加強重點水利設施建設的監管。實施重點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工程,加大病險水庫加固和治理力度,加強水庫特別是病險水庫、小型水庫的安全度汛工作,落實管護責任和預警措施,嚴防垮壩事件發生。要完善環境安全預警系統健全環境應急監測系統,建立環境應急預案,有效應對突發性污染事故。要完善農業災害預警與防護系統。加強動植物防疫系統、監測預警系統、應急反應系統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疫系統建設,完善農田林網建設,構建生物、物理、人工等無公害病蟲害防治體系,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設施與管理體系的建設。要完善森林火災預警與病蟲害防治系統。加強重點火險林區火險預警監測系統建設、信息傳輸與處理系統建設,進一步提高監測水平,提升控制森林火災的能力。按照“預防為主、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8)發展民政事業。

2016-2020年,全局民政工作要在林業局的領導下,強化社會救助、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功能,使民政工作體制和機制更加順暢,民政事業的財力保障更加有力,民政社會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民政干部隊伍素質有新的提高,“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民政工作格局具有新的發展。

一是要建立科學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救助形式更加多樣,救助對象更加廣泛,救助規模更加擴大,救助投入持續增加,充分發揮民政工作在社會保障體系的兜底救助功能。要建立完善各項救助制度,并注重各項救助制度的銜接配合,實現各項救助的合力,建立一個統一的社會救助管理服務平臺,開展及時有效的救助。要加大對低保對象的收入核查及支出的監督檢查力度,科學合理地確定低保對象。要根據收入多少、人口變化、工作情況等對低保對象做出動態調整,堅持以“三審兩公開”工作法確定低保對象,確保此項工作公開、公平和公正并逐步提高我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適時提高低保對象的生活補助標準。要將不同的民政對象區分情況加入各類醫療救助。將城鎮低保對象加入多層次的醫療救助,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頂線,最大程度地解決大病、重病居民的“看病難”問題。要結合我局實際,探索建立多層次醫療救助的“一站式”結算制度,方便人民群眾報銷和結算。要規范臨時救助機制,充實社會救助體系。對于不在專項救助之內,由于突發性、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家庭困難的給以一定資金和物資的臨時救助,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要建立臨時救助基金機制,研究制訂救助的標準和等級,促進臨時救助經常化、規范化開展。二是要提高民政公共服務水平。要完善慈善組織機構體系,創新資金募集和管理機制,壯大慈善資金力量和救助規模,建立林業局主導、部門大力支持、社會廣泛參與的慈善工作機制。要深入宣傳“全民慈善理念”,加強慈善活動的宣傳和監督,提高慈善活動的公信度、透明度,組織和引導人民群眾關注、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凝聚人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營造一個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要推動補缺型社會福利向普惠性轉變。要堅持“扶貧、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的福彩發行宗旨,完善福利彩票發行管理辦法,培育發展新的福彩銷售點,促進福彩發行。要促進福利機構發展向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廣泛化、運作機制市場化發展。要積極幫助殘疾人就業,維護其正當權益。維護各福利機構的安全生產經營環境,將社區福利機構與社區建設同步規劃,加快老年活動中心、托老院等建設。要堅持依法行政,做好婚姻服務。進一步完善婚姻登記各項管理制度,提高婚姻登記處的辦公環境、硬件建設和服務水平。要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完善以居家養老為主體,以社區養老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機制,積極開展為80歲以上老年人開展優待補助活動,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要力爭在五年內,完成規劃17個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指導全局新型社區建設的全面推進,探索完善社區建設的管理機制和服務體系,努力建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林區社區。

(三)2020年預期目標

2020年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林業總產值達到167416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區域生態系統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得以恢復和提高,區域生態安全得以保障,森林生態功能基本恢復到上個世紀60年代水平,森林覆蓋率達到65.5%。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優勢特色產業得到加快發展,建立起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基本實現林區生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基本實現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地區的水平。進一步完善的職工社會保障體系,達到發達地區社會保障水平。

 

 

 


第三章  經濟發展方向、產業布局及重點建設任務

 

按照“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按照省委提出“規模化生產、系列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要求,根據自身資源、地緣優勢和產業基礎情況,通過完善政策措施,發展優勢產品和特色產業,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加強生態保護、加快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和社會事業,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壯大基地規模和發展龍頭加工企業,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萬家的新的產業格局,切實提高職工群眾生活質量,實現我局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一、林業生態體系建設

1、后備資源培育工程。將所有適宜造林的荒山荒地、疏林地全部造林在郁閉度較低、密度較小且接近成熟的林分中,采用中陰性樹種進行超前更新造林。對適合封護的天然次生林主要采取封山育林的辦法,實行人工促進更新,實現人工天然復層林;對補植型和改造型,采取先造后撫或先小面積皆伐全面更新的辦法,提高林分密度,建立穩定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林地生產力,加快商品基地建設。

2、森林撫育建設工程:加大森林撫育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采取集約的經營方式,先急后緩,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將現有中幼齡林根據林分狀況、立地類型等重新對林分定位區劃,對不同的林分采取不同的經營措施。對撫育型的主要采取透光撫育和生長撫育,改善林木生長環境,提高林地總生長量和林分質量;對超坡的水土流失嚴重的重點地塊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全面改造;對林中空地和郁閉度較低更新不良的采用補植的方法。

3、種苗基地建設工程。加快種苗基地建設步伐,增加育苗種類,大力推廣種苗新技術、新成果。面向市場,調整布局和結構,穩定質量,增加品種,改變造林樹種單一的局面。在此期間搞好省級、部級苗圃建設,加大投入,強化管理,科學經營,在滿足更新造林用苗的前提下,加大經濟作物的育苗比重,為林區發展多種經營事業發揮作用。

4、環南北河生態功能治理工程。南北河兩岸有大量農田,近年來水土流失較嚴重,為了確保農業的穩產高產,應對南北河地區進行綜合治理。一是要對現有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向上級申請土地平整項目,對現有土地進行區域治理,打破現有土地零星小塊、土地分散格局,向大農機農村合作社土地集中連片方向發展,以利農作物的選擇和土地效益的提高;二是靠河岸兩側50—100米范圍內的低洼地還林還草,以確保河岸蓄水儲水能力的提高,保證河水上漲不至過快而致河水漫過河堤沖毀道路農田;三是農田防護體系建設。土地平整之后形成了大面積農田,應參照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根據山形地勢進行區域治理,綜合規劃道路、排水溝渠、防護林帶;四是南北河兩岸防護體系建設工程。兩岸河堤應采取生物防治與工程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就是對兩岸河堤扦插河柳用樹根固定河堤,工程防治就是修筑鋼混結構的防洪堤壩。

5、生態林場所建設工程。林場入場線道路兩側10米寬綠化帶工程,應就地取材采取適地適樹原則對入場線公路兩側全部進行綠化,場區周圍及場區內道路兩側全部進行綠化。

6、農藥藥瓶回收工程。由于林區內存在大量農田,每年的農藥用量很大,多年來,林區種地戶對用過的藥瓶都是隨意處置,丟棄在低洼地和河流內,造成了污染。因此,由資源科與林場配合,制定措施確保農藥藥瓶全部回收,集中處理,保證農藥藥瓶不遺棄當地污染水源。

二、森林資源發展規劃

1、低質低效林培育規劃。全局現有低質低效林42401公頃,占全局有林地面積的24%,占比例較高,實施該項目有重大意義,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林分分為疏林型、林相殘破型、柞矮型、老令過熟型、災害型等。可采取人工造林增加密度,提高林木株數,達到栽針保闊的目的,即增加產量又改善林分質量,同時提高了林地生產力。還可伐除病腐木,采取人工造林和人工促進更新方式改善森林生態環境,調整林分結構,減少病蟲鼠害發生,提高森林質量與產量。規劃每年改造500公頃。

2、森林撫育規劃。“十二五”期間森林撫育完成98萬畝,2015年預計20萬畝,“十三五”期間預計完成100萬畝;2021年-2030年預計完成200萬畝,年均20萬畝。

3、農田防護林發展規劃。農田平整項目完成后,林業局應根據土地總體規劃同步進行農田防護林網體系建設,確保農田、水利、道路,綠化同步跟進,這樣即保證了公路的快捷、方便、適用,水利的為民所用,綠化即美化環境、又防止了水土流失,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產高產,在農田道路兩側同時造6—8米的防護林帶,南北河兩側低洼地營造50—100米的防護林。

4、森林資源保護規劃。全局現有活立木總蓄積1915萬立方米,其中,幼令林蓄積238萬立方米,中令林蓄積1367萬立方米,近熟林蓄積176萬立方米,成熟林蓄積44萬立方米,過熟林蓄積1.6萬立方米。森林資源保護就是促進森林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改善或物種繁衍,以及其他有利于提高森林功能、效益的保護性措施。森林資源保護大致分為森林資源消耗量控制、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景觀資源保護及森林災害防治等。

森林資源消耗量控制。適量采伐森林,嚴格控制森林資源消耗量,以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建局50多年的木材生產經營中,大量地采伐成熟林,導致用材林中的成熟林資源趨于枯竭,迫使提前采伐中齡林,降低林地質量。應加強森林資源的林政管理,建立森林資源產業化管理制度和林地有償轉讓使用的新機制。局停止以生產木材為對象的林木資源采伐后,應加快森林資源培育進程。

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森林中蘊含的豐富物種資源和遺傳種質資源是自然界的寶貴財富。由于森林資源下降,棲息地破壞和萎縮,導致物種的大量減少或滅絕,生物多樣性急劇降低。為保護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應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完善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原地和遷地保護網,以及強化執法的力度等,我們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已建立省級黑龍江南北河自然保護區,面積126610公頃,占林業局面積40.9%,成立黑龍江南北河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加強管理。

森林景觀資源的保護。森林景觀的美學、文化、娛樂、觀賞等價值已日益為人們所認識,森林旅游休閑已成當今時尚。加強森林景觀資源的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發展森林旅游和休閑活動,興辦森林公園,既可提高森林的綜合效益,又可促進林區建設,對于建立多功能的林業生產體系具有積極意義。

森林災害防治。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及森林氣象災害等。森林災害的防治應貫徹“防重于治”的方針,通過生物、化學和工程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對于影響范圍廣、突發性強的森林病蟲害(如松毛蟲等),應建立長期監測網,加強蟲情、病情的預測、預報工作,以便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對于破壞性嚴重的森林火災,除了加強護林防火規章執行力度以外,建立火警的預警系統和加強護林防火組織、工程措施建設也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氣象性災害,在林業生產布局中應予以充分考慮,可通過“趨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辦法來預防,把氣象災害對林木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我們已建立起局、林場二級森林火災火警、森林病蟲害、森林氣象災害的預警系統并已投入使用,做到了有效預測、預報,積極治理,確保森林安全。

規劃到十三五末,森林資源總蓄積達到2249萬立方米,2030年達到3267萬立方米。

三、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林業局總經營面積309800公頃,按經營類型分為防護林面積88026公頃、用材林面積35226公頃、特用林面積72624公頃、其它2771公頃;無立木林地面積2186公頃,按地類分為采伐跡地面積462公頃、火燒跡地面積1公頃、荒山荒地面積1526公頃、其它197公頃;苗圃地118公頃;疏林地418公頃;未成林地1073公頃;其它土地面積107358公頃,其中,江河湖泊濕地面積1189公頃,其它濕地面積65095公頃,規劃造林地面積39678公頃,道路533公頃,其它865公頃。

1、對現有林地進行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對現有有林地進行改造,對低質林、疏林地進行栽針保闊,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林地質量;對密林進行撫育、合理定株促進林木生長;對殘破林相與病腐木較多的林分采取衛生伐,為保留木營造良好的生長空間,促進林木生長,加速森林資源培育。

2、營造農田防護林和環南北河防護林帶建設。對現有農田進行總體規劃,對道路兩側進行植樹造林,建成防護林帶,既防水土流失又促進農業發展;對近南北河河岸兩側50—100米低洼地改造營造林,可保證南北河的蓄水儲水功能不被破壞,不致河水倒灌毀壞農田、道路、橋涵,為民所用。

3、參地造林規劃。對現有林參間作地塊,全部栽植人工紅松、云杉等人工苗,確保人參移除后,全部恢復人工林,這樣即調整了林分結構,增加了林地面積,又提高了森林質量

4、強化林地管理,嚴厲打擊毀林開墾林地。資源林政、專員辦、公安密切配合打擊拱地頭、擴地邊等毀林開墾林地行為,發生一起處理一起,嚴罰嚴判。

5、規劃目標值,到十三五末有林地面積達到202200公頃。

四、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

1、加大宣傳工作力度。春季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教育活動,由資源科組織人員到各林場(所)發放了宣傳單、張貼了標語,提高職工對保護野生動物重要性的認識。要組織打擊亂捕亂獵野生動物專項檢查行動,在交通要道進行夜堵夜查,查處偷運野生動物行為。春季對林蛙、鹿、野豬養殖情況進行檢查,結合檢查對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并給予技術指導,對沒有任何養殖措施的收繳養殖證,同時按照保護和訓養相結合的原則,鼓勵職工訓養、繁殖野生動物。對野生動物經常出入地段拋撒餌料播種小麥等。

2、加強對多資源的管理。對果類(堅果類、漿果類)、山野菜類、食用菌類、灌叢、珍貴樹種等多資源加強管理,指導職工、群眾合理采摘、采集,不亂挖、亂掘、亂摘。

3、加強對紅松林木管理。為了加強對局內紅松林木的管理,防止紅松林木結實時采摘人員掠青采摘和毀壞林木的破壞性采摘情況的發生,對全局紅松林進行承包管護并與管護承包人員簽訂管護承包合同,同時進行技術培訓,從采種、涼曬、去皮、到優種篩選統一指導,為經營戶提供各種服務信息,保證經營戶在經營的同時很好地保林木資源且有一定的利益,從而保證紅松林種子采摘的良性發展。

4、加強南北河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區設保護站12處,主要圍繞保護區各交通出口處,生態定位監測站,包括生態、水文、氣象監測;病蟲害監測站設在中心站院內,可以充分利用中心站的基礎條件。建設道路、了望臺、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從而達到其自然、生態系統、科學、經濟、社會人文、旅游等六大方面保護價值。

五、濕地保護與建設規劃

2001年與哈爾濱師范大學合作形成《黑龍江南北河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報告》的基礎上,形成了《黑龍江南北河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了保護區的規劃面積126691公頃并上報了松花江林業管理局。2009年與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合作完成了《黑龍江南北河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黑龍江南北河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總之,自保護區成立即對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了有效而系統、規范、科學化的管理,促進了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發展,使野生動植物資源走向了健康、良性的軌道。2013年與哈爾濱師范大學合作對通北林業局濕地資源進行了綜合調查。在此基礎上我局將進一步加強管理,確保濕地資源保持原始形態、不再破壞。將調查結果繪制成圖,確定地塊位置,在林場進行公示,對濕地資源存在的重要性進行重點宣傳,并告之保護的重要意義和破壞濕地處罰等。

規劃目標到十三五末,濕地資源比現有面積略有增加確保不減少。

六、森林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1、森林防火防御體系

1)面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堅持全社會抓保護,全民搞防火,強化森林消防專業隊技術裝備和專業訓練,積極推進森林防火科學化進程,不斷提高森林防火綜合能力和控制大火的綜合水平。將施業區分為沾河頂子重點火險區和一般火險區。防火公路網以現有公路為主干,到“十二五”期末,衛東林場、朝陽林場、躍進經營所、東方紅林場、紅光林場、曙光經營所、雙勝林場、建設林場至沾河頂子等重點防火公路基本形成。(2)重點加強“兩化、四網、六大系統”的建設。即“兩化”:撲火機具裝備科學現代化、防火隊伍專業化(組建裝備精良、技術過硬的局、場兩級防火隊伍)。“四網”:望監測網—向新建、改建望塔,使監測覆蓋率達到100%。預測預報網—增建衛星終端接收熱點的功能,增大火情火險測報密度和精確度。林火阻隔網—以現有公路、河流、農田地為基礎逐步完善,達到網絡化,起到阻隔林火的作用。通訊指揮網—“十二五”期間通信覆蓋率達100%,將利用部分衛星電話解決通訊死角和火場范圍的動態傳輸。“十二五”期間要加大林火預報預測、跟蹤監測、林火通信、地理信息、數據傳輸和計算機輔助決策“六大系統”的建設,以期實現林火管理規范化、信息處理自動化、撲火指揮決策微機輔助化。南北河新建航空機降點一處,在建設、衛東、冰趟子、前進林場新建了望塔及配套設施,新修防火公路16條240公里,成網絡相接通,新增各種車輛82輛,增加林火阻隔帶431公里,增加地理信息指揮系統配套設備,增加補充滅火設備、通訊設備及各項配套設備,新建專業隊營房改善專業隊環境。預計總投資為5,823萬元。

七、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按照《通北林業局局址總體規劃》,做到近期與長遠相結合,科學規劃,合理安排,防止私建濫建。堅持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分塊、分步建設,重點建設林區道路升級工程、局址道路系統規劃給排水系統規劃、供熱規劃、燃氣工程規劃、環境保護工程、園林綠化

1、林區公路建設                                                                                                                                                              

我局有林區公路1465公里,橋梁242座3404 延長米。納入省級養護計劃的公路為529.8公里,且全部為村級道路;橋梁177座2504延長米,均屬技術狀況評定為四、五類的橋梁。現已實現硬化路面137.2公里、改造危橋2座118延長米。為適應林區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十三五”期間,林區交通運輸發展要在全面提高公路技術等級、完善路網布局上下功夫,為林區經濟發、人民群眾出行提供安全、舒適、便捷、暢通的交通環境

“十三五”期間林區公路規劃目標:按照“先重點、后一般,先干線、后支線”的原則,通場公路全面消滅砂石路,基本建成三級或四級硬化路面。危橋改造要結合公路建設實際,逐步消滅“十二五”期未技術狀況評定為四、五類的橋梁。一是加強公路升級改造工程建設。重點是通南公路、南北支線和通林場所公路升級改造的公路建設項目;爭取通場所公路全部實現硬化的目標。其中:升級普通國道二級改造項目56公里,升級縣道三級公路改造項目74.9公里,砂石路面硬化改造并升級為鄉道四級公路改造項目166.7公里。 二是加快林區公路危橋和橋梁建設。重點是通南公路、南北支線和通林場所公路上的危橋建設,其中:通南公路有橋12座 218 延長米,南北支線有橋22 座 578 延長米,通各林場所公路有橋 48 座820延長米,基本消除安全隱患,保障通場公路安全和通暢程度。三是解決施業區內公路斷頭路與周邊地區路線網連接的問題,提高林區公路的路網密度和技術等級狀況。預計規劃打通斷頭路改線公路102.4公里。四是堅持“宏觀調控、適度發展”的原則,按照“先穩定、再規范、后提高”的工作目標,建立路通、車通、站場基礎設施配套的安全、經濟、便捷的林區客運網絡體系。預計“十三五”期末完成2個客運站、13個客運站點建設任務,使林區客運交通逐步走向正規。五是貫徹執行“建養并重、加強養護、防治結合、以防為主、養護兼顧、以養促改、標準管理、確保暢通”的公路養護工作方針,逐步建立符合林區實際要求的公路管理養護體制和運行機制,保障公路養護管理日常化、規范化。提高養護標準,提高公路路況和通行能力,做到建設一條公路,養護一條公路,管理一條公路,確保公路完好暢通,更好地為林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道路系統規劃

通北林業局對外交通為公路交通與鐵路交通進行聯系,貨運交通以鐵路為主。鎮區主要通過興林大街與外界相聯系。鎮區內道路以路網體系為自由式。

規劃期內局址道路主要以整合為主,依據局址現狀特點和用地布局確定完善局址路網結構,規劃原則為:強化南北,便捷東西,路網形式以方格網為主,并以興林大街為主要道路貫穿全鎮,其余支路依托興林大街,形成有序方格網狀,避免斷頭路,丁字路。

局址道路等級分為干路、次干路、支路。干路紅線18m,次干路紅線12m,支路紅線9m。

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是整個道路系統通行能力的關鍵,根據局址內交通情況,道路相交以平面交叉形式為主,道路交叉口應加強交通管理,通過信號燈管理,合理組織交叉口交通。規劃期內繼續完善局址道路網格化布局,對部分道路進行加寬并重新對部分路面進行鋪筑。

    3、給水系統規劃

綜合生活用水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之和,不包括澆灑道路、綠地、市政用水和管網漏失水量。局址規劃期末綜合生活用水量為12000 m3/d。預測局址總用水量為上述前3項用水量之和,全局址最高日總用水量為0.65萬m3/d。通北林業局地下水為供水水源。

輸配水管網:輸配水管網設計采用生活、生產、消防統一供水系統,管網采用環狀網與枝狀網相結合的方式布線,時變化系數1.8,消防采用低壓制,最大時管網最不利點自由水壓0.20Mpa,消防時不利點水壓0.1Mpa。規劃期內維修改造輸配水管網8500延長米,新建日供水12000 m3凈水廠一座。

4、排水系統規劃 

根據用水量預測,平均日用水量為12000m3/d。污水排放量通常按用水量的80%考慮。局址排水體制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這樣可以保證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水質穩定,同時局址全部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可以避免對局址周邊土壤及地下水產生污染。

 規劃期內新建污水處理廠結合通北鎮建設,應在城區外圍西南角。此處南、北、東為農田,西側緊靠鐵路,為多年雨水沖刷而形成的低洼地,位于城鎮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污水處理廠年設計規模10000m3/d,污水處理廠內的粗格柵間及提升泵站、細格柵間、旋流沉砂池、污泥儲池、污泥脫水間、消毒間及接觸池土建工程按遠期規模設計,設備按近期安裝。CWSBR反應池近期建2組,遠期再建2組。

 污水管道系統大體沿東西巷道路自東向西敷設,在局址以西平行于西大直街設截流總干管,并設污水提升泵站,將城區的截流污水提升后送入建在局址西南側的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后排入通肯河。規劃期內改造污水管網15000延長米。

雨水管網充分利用地形、水系進行合理分區,根據分散和直接原則,保證雨水管道以最短路線、較小管徑把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水體。當雨水設置暗管排出困難時,可采用明渠蓋板形式將雨水排出。規劃期內改造雨水管網18000延長米

 5、供熱規劃

規劃原則:貫徹“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針,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提高經濟效益,減輕環境污染為目標,積極發展集中供熱。熱源建設應立足于當地實際,并配合利用新技術供熱。集中供熱系統應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力求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供熱熱源規劃:根據規劃供熱面積規模,規劃實行二級供熱,一級網供回水溫度110/70℃,二級網供回水溫度85℃/60℃。 管網采用直埋敷設,規劃期內新增換熱站7座。

6、燃氣工程規劃

規劃指導思想:結合總體規劃和地區能源特點進行燃氣工程規劃。遠近期結合,統一規劃,分期實施。

供氣規劃:在局址北側現狀建有液化氣儲氣站。做好與相鄰用地安全防護的同時,要求提高儲氣站自身設備安全,增設檢測報警器、配備應急搶險與防護用品。規劃期內,隨著人口的增長可以采用人工煤氣的方式,實現現狀能源替換,是實現資金節省和環保低碳的首選。力爭燃氣管道鋪設率達到65

7、環境綠化規劃  

充分利用周圍自然景觀,建設高標準生態環境。分布均勻,構成有機綠化系統。自然與人工相結合,引入外部綠化資源。

規劃期內將公共綠地作為重點在鎮區均勻布局,形成整個綠地系統中的各個節點。規劃保留林業局辦公樓南側現狀綠地,規劃期內沿局址用地外圍建設10米寬防護綠地,以減少外圍因素對局址內環境與居民生活的影響。

8、文體科技用地規劃

局址內各項文化體育設施不夠完善,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與局址發展不協調。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北林業局應建設充足的文化體育設施。

在通北林業局現有的休閑廣場、森林公園添置文化活動用品,豐富鎮內居民文化生活,同時加大對鎮內中小學操場建設,完善體育設施,提高鎮內居民體育生活質量。在建設文體設施的同時應建設區片文化體育中心,形成各級文化體育中心和基層文化體育設施,構成現代化的文化體育網絡。局址內現有1所小學和1所中學,規劃保留并完善通林一中與通林一小學的硬件設施建設,增添教學器材,提高教職人員素質,以滿足局址發展的需要,規劃期內在西大直街西側建一所幼兒教育中心。

9、中小河流治理規劃。

通北林業局中小河流防洪標準較低,對周邊耕地及村屯破壞較大,進一步提高河流防洪能力,主要河支流得到系統治理,防洪減災體系薄弱環節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因災損失大幅度降低,對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河流治理以修筑堤壩、塘壩、護岸以及新建水庫為主,輔以河流清淤疏導水源,規劃治理河流7條,投資24065.29萬元,在建設林場、雙勝林場、東方紅林場、衛東林場、前進林場共新建5座小Ⅰ型水庫,總庫容550萬m3,投資9800萬元。現有景山水庫、群力場水庫、前進水庫、雙勝十六公里水庫、曙光水庫、新民水庫需除險加固,新建土壩上游壩坡的工程護坡;重建泄洪建筑物、灌溉輸水建筑物;完善工程管理,配備專業管理人員和管理設施、通訊設施及工程安全監測等。 

我局水土流失面積115.072,其中輕度流失面積110.392,中度流失面積12.252。侵蝕溝總長4465576米,侵蝕溝面積13482618。隨著環境的變化,治理水土流失迫在眉睫,我局計劃采用生物治理與圬工治理相結合的方式對侵蝕溝及流失地塊進行治理。我局有大量的耕地,計劃利用我局水利資源灌溉30萬畝農田,利用已有及新建水庫等水利設施需要新建灌渠5000,保證灌溉需要。

 

 

 

第四章 “十三五”投入估算

 

“十三五”期間總投入431,433萬元。

(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項目207,912萬元。

(二)產業項目建設項目111,115萬元。

(三)產業園區建設項目16,100萬元。

(四)公路建設項目53,021萬元。

(五)天保二期中央財政專項投資43,285萬元。

其中:1、森林管護費9,095萬元;

      2、教育經費6,195萬元;

      3、衛生經費1,985萬元;

      4、公檢法經費1,695萬元;

      5、公益性經費7,605萬元;

      6、社會保險補助費16,710萬元。

 


第五章  規劃組織實施與保障舉措

 

一、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轉變觀念

“十三五”時期是我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目標宏偉、形勢嚴峻、任務艱巨,因此必須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認真做好“十三五”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完成各項任務,確保“兩大”體系建設目標的實現。同時,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做到“六破六樹”,即:破除林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舊觀念,樹立林業是生態建設主體,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新觀念;破除完全依賴國有森工企業管護森林資源的舊觀念,樹立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管護資源,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觀念;破除以木為本片面追求經濟規模和速度的舊觀念,樹立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求發展的新觀念;破除固守狹隘部門利益、局部利益的舊觀念,樹立顧全大局、轉變職能、強化服務,為加快企業改革和發展創建寬松環境的新觀念;破除在困難面前瞻前顧后、無所作為的舊觀念,樹立敢為人先、勇于探索,搶抓機遇的新觀念;破除物質文明抓好了再抓精神文明的舊觀念,樹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新觀念。要加強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分析林區發展潛力,找準切入點,揚長避短,發揮其優勢,要及時研究解決林區“十三五”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保證 “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努力實施好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

森林管護經營責任制是借鑒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經驗探索出的森林管護經營的新機制,是對傳統森林經營方式的一次改革。森林管護經營責任制堅持森林資源所有權不變,資源有價,使用有償,合理收費,責權利統一,兼顧國家、企業、職工三者利益的原則,對森林資源通過公平方式實行個體承包管護經營。實行這一機制政策穩定、責權利分明,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群眾的積極性,承包者敢于在自己承包責任區內進行投入,通過對林下資源的開發,生產出真正無任何污染、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綠色食品,潛力巨大。同時,極大地促進了林業產品結構的調整,給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政策保證。

三、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按照“三個代表”要求,要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等會議精神,認真學習“大慶經驗”,牢固樹立“環境建設也是生產力”的思想,確定借助外力求發展的方針,把改善經濟發展環境作為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和兩個文明建設的切入點,營造“投資者是上帝,引資者是功臣,機關干部是公仆,損害投資者利益是罪人”的濃厚氛圍。堅持人人招商、天天招商,制定出一系列招商引資獎勵政策,采取綜合措施解決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從輿論環境、政策環境、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基礎環境建設五個方面入手,塑造整體形象,力求在“十三五”前兩年時間內取得重大突破,使通北林區成為思想解放、環境寬松、政策靈活、發展迅速的一塊熱土。

四、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要抓住機遇,爭取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擴大開放,盡力吸引外資,千方百計與國內外、省內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加大股份制改造力度,吸引社會資金。充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盤活存量,用好用活自有資金。總之,要多渠道籌措轉產項目建設資金,確保產業鏈形成,真正達到產業化。

五、堅持科技興林方針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利用

當前林業經營還比較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必須大力推進林業科技進步,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技術推廣部門科技人員的作用,實行院所與企業聯合,院校與企業聯合。加大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擴大國內外、省內外、系統內外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資源和信息共享,加強科普工作,大力弘揚科學精神。

六、深化改革、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

1、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是完成“十三五”規劃的一個有效途徑,所以要同總公司改革同步進行,使森工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積極探索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按勞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釋放每一個人的創造性和潛能,勞動制度主要實行勞動合同制,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個人收入與個人創造價值、貢獻掛鉤,人事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

2、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把促進發展創建和協林區社會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以人才資源、人才機制和人才環境建設為基礎,拓寬人才視野,著重抓好培養、使用和吸引人才三個環節,堅持建設高水平的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為目標,促進全局人才總量穩步增長、素質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機制不斷完善,真正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

3、繼續推進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不斷深化改革,完善林區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為加快林區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撐。加快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對林業局現有閑置廠房、場地、設施、設備等資產面向社會出租、出售,實現資產換資金,促進生產力發展。把現有事業單位逐步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加快民營經濟改革,以發展民有林為重點,按照“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原則,支持鼓勵職工群眾和社會各界采取多種形式造林,進一步加快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流轉步伐,使各種經濟濟成分都能夠投資造林、投資購林,培育活立木市場,打破林區森林、林木單一國有國營的傳統格局,改革苗圃的經營機制,在滿足林業局的前提下,鼓勵個體經營,發揮林區優勢,培育各種苗木和花卉,開辟致富門路,形成產業化格局。加快市場體制改革,建立糧食交易大市場,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政府職能改革,本著精簡、效能、統一的原則對局場兩級機關機構進行改革,實行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實行勞動合同制,收入與創造價值、貢獻掛鉤,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建立務實高效、運作靈活的林業局中樞機構,使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真正為職工群眾服好務。

七、加強林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對建設生態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林業必須主動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大局,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切實履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貢獻的重大職責。近年來,通北林業局黨委、林業局確立了“生態立局,打造森林通北”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必須把森林資源管護、培育好,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水平的目標,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深入推進以天然林為重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節能減排進展順利,區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新進展,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意識逐步增強,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是通北林區站在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的關鍵階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確保通北林區生態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六章  “十三五”政策和建議

 

一、繼續完善天然林保護等生態保護建設配套政策

一是林區行使政府職能以及國家事業單位的機構和人員費用應納入財政統一管理,費用由國家財政統一拔付。

二是提高財政專項補助資金標準。建議提高天保工程各項財政專項資金補助標準,變工程補助形式為固定長效補助機制。把公益林業建設、管理和防火、病蟲害防治、保護區建設等重點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納入財政預算,實行統籌安排,形成長期穩定的投資渠道。

四是加快對公益林區中幼齡林撫育。加快啟動商品林基地建設。

五是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爭取省專項資金重點向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傾斜,并逐步建立政府投資、行業融資、吸引國外資金,引進民間資本等融資方式緊密結合的融資新體制,不斷提高對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加大財政性轉移支付力度和實施資源補償制度。爭取國家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 制度實施范圍擴大到國有森工林區。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把資源開發與利用強度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資源承載限度之內,把生態環境資源損益列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六是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力度。要建立健全天然林資源管護執法隊伍和病蟲鼠害防治隊伍及直接管護隊伍,建立健全森林資源勘察監測體系和氣候氣象預報體系及生態監測體系。要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基礎設施投入,采取各種措施保護森林體系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強化森林資源生態體系的調節能力,擴大森林的防護能力,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平衡作用,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促進生態系統和生活環境的良性循環。

二、建立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森工企業具有生產經營和社會管理的雙重屬性,應賦予其相當于縣級政府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保證其經濟和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加大對以農養林改革試驗的投入

我局是省級以農養林改革試驗區,目前,農業已經成為通北林業局的基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已經成為廣大職工群眾的生存發展產業,但由于先天投資不足,只能維持原始傳統經營方式,還不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潛能還沒有得到挖掘和發揮。通北林業局處在小興安嶺的丘陵緩坡地帶,各林場所在土地開發時,沒有進行合理規劃,統一開發,導致耕地內溝壑縱橫交錯,有不少土隔子和廢棄的排水溝渠,人為的把土地分成若干地塊,不利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高效益差,經過實地踏查和專家論證,通北林業局山上各林場(所)可進行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后使土地集中連片,可增加土地面積1.5萬畝,利于大機械作業,提高整地質量和機械作業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全面提高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加速我局農業產業化進程,為發展林區現代化農業奠定基礎。

農田道路提檔升級。目前我局農田道路檔次低,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田道路要加寬、加固,修建永久性橋涵。

水利工程建設。加強水利設施是農業生產的保障,是我局農業達到旱能灌、澇能排、確保農業豐產豐收的根本。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按照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思路,吸收國內外農業領域高科技成果設計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規模性、循環性與生產性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園區,主要進行農業新技術的的創新、示范、推廣,形成果蔬、良種、農產品加工,培訓推廣,人參、北藥等產業,通過經營管理體制創新,探索林區農業發展新模式,使園區成為林區農業高新技術展示平臺。

四、對森工企業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予以政策扶持

懇請各級政府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增加對森工龍頭企業貸款支持,對林區經濟轉型項目注入資金,盡快啟動。充分發揮省及地方擔保機構作用,對森工旅游、綜合利用、精深加工、林農綜合開發基地的企業給予支持。國家為商品林基地、轉產項目、并注入國家資本金,并提供長期貼息貸款。林業工人從事林下經濟,給予稅收減免,在良種購置補貼、林機具補貼、政策性保險、小額金融貸款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將林區供電、供熱、排水、通信、消防和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方發展和相關行業規劃,增加林區非經營性專項投資規模,支持林區取暖、飲水、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林區民用替代能源項目,對以氣代木、生物質能源等項目中央給予適當補貼。

 

 
聯系我們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主辦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政務公開辦公室承辦  備案序號:05002205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文昌街66號   郵政編碼:150001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郵箱:sengongzwgk@126.com
1分快3